【健康科普】夏季到底能不能喝中药?别再被传言误导了!
发布时间:2025-07-15
进入夏天,很多人对“夏天喝中药”充满疑虑,担心上火、药效差,甚至流传着“吃中药如服毒”的夸张说法。这些担忧大多源于误解。其实,夏季完全可以喝中药!关键在于科学服用、辨证施治。今天,丹凤县医院从中医角度为您详细解释。
1. 遵循核心原则: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季节只是参考因素之一,核心在于你的体质和当前病症。无论哪个季节,只要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寒热虚实)开具合适的药方,就可以放心服用。
举例: 夏天感冒多为风热或暑湿型,医生会开金银花、连翘、藿香、佩兰等清热解暑化湿的药,这时喝中药反而是最对症的治疗。
2. 慢性病调理:贵在坚持
对于需要长期调理的慢性病(如月经不调、脾胃虚弱、慢性肾病等),规律的药物治疗不能因季节随意中断。贸然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前功尽弃。
3. 冬病夏治:夏季正是良机!
中医有“冬病夏治”的理论,针对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哮喘、老寒腿、过敏性鼻炎),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进行温补治疗,效果事半功倍。
常见方法: 内服温阳散寒中药(如附子、肉桂等配伍的汤剂),配合三伏贴、艾灸等外治法。此时喝温补中药正是最佳时机。
1. 误区:夏季喝中药会上火?
真相: 只有药不对症(如给实热体质者误用温补药)或过度温补才会导致上火。清热、祛湿、滋阴类中药在夏季反而能帮助身体平衡,预防上火。
建议: 如实告知医生你的体质(是否怕热、易长痘、便秘等),医生会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材。
2. 误区:夏季人体“内虚”,不能进补?
真相: 夏季新陈代谢快,确实消耗大。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如术后恢复者、年老体弱者),适当、清补是必要的。医生会选用药性平和、补而不腻的药物(如西洋参、麦冬、山药、莲子等)。
关键:“补”要得法,避免滋腻厚重的大补。一碗温和的生脉饮(人参/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反而能帮你安稳度夏。
3. 误区:夏季出汗多,药效会流失?
真相: 药物有效成分主要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与汗液排泄关系不大。医生开方时已考虑了人体代谢规律。
1. 严格遵医嘱: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及时与医生沟通。
2. 注意保存:夏季高温潮湿,代煎药液务必冷藏(2-8℃),7天内喝完;自煎汤药建议当天服用;未煎药材存放在阴凉通风处。变质的中药坚决不能喝!
3. 合理调整服药时间:清热解暑药通常可常温或微凉服用(以不冰胃为度)。 温补类或对胃有刺激的药,建议在早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或晚餐后两小时(晚上9点前)服用,避免高温时段加重不适。
4. 饮食配合: 服药期间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及浓茶咖啡,这些食物易伤脾胃或与药性冲突;日常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果(如冬瓜、黄瓜、丝瓜),适量选用健脾利湿食材(薏米、赤小豆、绿豆),冷饮虽诱人,但过食会伤脾阳,影响药效吸收。
5. 关注身体反应: 如出现明显不适(如严重腹泻、呕吐、皮疹、心慌等),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6. 个体化差异: 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更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
夏季不是喝中药的“禁区”!能否喝、怎么喝,关键在于:药方是否对症你的体质和病情?是否遵医嘱科学服用?是否注意了保存和饮食禁忌?
与其纠结季节,不如找一位中医师,详细说明你的身体状况和顾虑。在专业指导下,夏季喝中药完全可以成为你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助力。健康无小事,科学看待中药,让它在这个夏天也能为你所用!
史丽萍,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曾在西安交通大学老年科进修学习老年慢性病,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尤其对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脑、肾、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慢性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独特,效果显著,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篇。
丹凤县医院中医科成立于建院之初,分门诊、住院部两部分。至成立以来,坚持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以中医特色治疗为手段,依托医院强大的现代医学科技水平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目前科室开放床位29张,医师队伍拥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擅长诊治内科杂病,如脾胃病、肝病、肾病、胸痹、眩晕、中风后遗症、风湿痹症、肾功不全、肝功不全、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室地址
门诊:门诊二楼内科诊区6诊室
病区:住院部8楼
联系电话
0914-3325938
审 核:程 涛 靳 妙
监 制:王 丹
供 稿:张僖月
编 辑:闵雅璇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312国道商邑苑小区西南4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