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了解更多精彩
![]()
疾病千万种 布病占一种
什么是布病?
布病是如何传播的?
哪些人容易患布病?
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布病又该如何防控?
![]()
关于布病的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今天
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关布病的小知识
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又称马耳他热、地中海热。
人间布病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布病如何传播?◆传染源
患病的羊、牛、猪等动物及其产品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他患病动物如犬、绵羊及沙林鼠也可能是人间布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1. 经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未做好个人防护,可经皮肤伤口或眼结膜感染。2. 经消化道传播主要是通过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饮用生奶以及未熟的肉、内脏等感染。3. 经呼吸道传播常见于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皮毛加工企业职工、圈舍打扫以及布氏菌实验室操作人员易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哪些人容易感染布病? 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
凡是接触患病家畜及其制品的人员,或是生活在疫区与病畜污染的环境有接触的人员,均有可能感染布病。其中,饲养、管理、屠宰家畜的人员,畜产品收购、运输及加工人员,畜牧兽医人员以及疫苗生产人员、实验室科研人员等,是易感的高危人群。![]()
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布病患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周至几个月均有可能。发病时,布病主要表现“三联征”为发热、出汗、关节痛。此外也可见头痛、淋巴结肿大、虚弱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呈典型波状热,但以弛张热最为多见。
波状热
![]()
特点:体温逐渐上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多天后又逐渐升高,反复多次。弛张热
![]()
特点: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出汗:大汗,多发生在深夜里或早起时。关节痛:呈游走性,波及全身各处,导致关节或神经疼痛、行动受限。布病的诊断方法 布病早期症状难以识别,若出现典型波状热或持续发热,关节痛、肌痛、乏力,合并布鲁氏菌暴露情况,及时就医诊断。
常规检测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偏低,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在急性期加快,慢性期可正常肝酶:常轻度异常初筛检测
(四选一)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结果为阳性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结果为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为阳性布鲁氏菌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检出疑似布鲁氏菌确诊检测
(三选一)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为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为1:400++及以上布病的治疗方案 布病应早诊断早治疗,以免急性转为慢性,或出现并发症。布病治疗时应注意早期治疗、联合治疗,且需要给足药量、疗程。
常用药物有多西环素、利福平、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两种或以上联合治疗。布病可治愈,一般预后良好。如何预防布病? (一)养殖户如何预防?
1.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2.购买牲畜要检疫,饲养牲畜要免疫,严格控制病畜流动,避免患病和未患病的牲畜混养;3.牲畜圈舍要定期消毒处理,清理圈舍要湿式作业,防止气溶胶传播;4.照料牲畜、清洁圈舍等劳动时,特别是出现牲畜流产时,切勿徒手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切记要穿好工作服、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劳动后要彻底清洗;5.病畜流产物、胎盘等应消毒或焚烧后,挖坑深埋,病畜要及时扑杀处理。(二)家庭如何预防?对普通民众而言,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不吃不清洁的食物,不喝生水,饭前洗手;1.牛羊肉要煮熟后食用,特别是吃烤肉、涮肉时,一定要烤熟煮透;2.布鲁氏菌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但不耐热,高温即可杀灭。因此,生鲜奶要“煮沸”后方可饮用;3.家庭用的菜刀、案板等,要做到生食、熟食分类使用,同时避免污染其它餐具;4.对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病死畜的肉,必须坚决做到不买、不吃、不接触。![]()
![]()
丹凤县医院公卫科温馨提示:
1、避免食用生肉、半熟肉、未经巴氏消毒奶制品。
2、牧民、屠宰场工人、兽医等职业人群工作时需戴好防护手套、口罩。
3、有疑似症状反复出现时,应及时就医诊断。
4、确诊患者应注意补充营养,补充水分,注意休息,支持治疗,不擅自停药。
审 核:程 涛 靳 妙监 制:王 丹编 辑:闵雅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
![]()